IMG_1578.JPG

八月底開學後,小札克就要正式上小學了!

最近大概因為大家都在放暑假,一年一度的那個幼小銜接父母焦慮期又再次來到,網路上看到許多幼小銜接須知的文章,多在於討論上小學前孩子應該備有什麼能力,爸媽要趁這個暑假幫孩子培養什麼技能等等。

我們很幸運地得以一條龍直接從柳丁小學的幼兒班直升小學班,學習與自理能力上的銜接天衣無縫。幾週前柳丁學校幫我們這些新生爸媽辦了一場幼小銜接說明會,從這年紀的孩子身心發展改變的方向加以討論,說明的是爸媽對這個年紀的孩子們應該有什麼了解、體諒與期待,還有可以從哪些方向去觀察自己全新的小孩。

因為知道很多讀者的孩子們都跟小札克差不多年紀,所以寫來與大家分享一下。

瑪莉亞蒙特梭利博士研究發現孩子的發展可以分成四個『planes of development』(發展階段)。

我們家兩少爺已經待了很久的第一階段(First plane of development)是零到六歲:『The Absorbent Mind』,這時候孩子的心靈就像海綿一樣,不管感官接收什麼訊號都能很快地吸收進去。

現在小札克正式移入六到十二歲的第二階段(Second plane of development):『Conscious Imagination』,以抽象想像力、邏輯推理、社交需求為三大特徵。基本上孩子們會變身成跟第一階段完全不同的動物。所以學校要開說明會讓家長們覺醒到小孩已經正式變形,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期待也必須隨之更新。

講義中簡介十點這第二階段孩子的性質特徵(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 Plane Child):

1. 生理方面的改變(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第二階段的孩子們頭髮開始變粗,乳牙開始掉落,身體開始瘦長,體能變強,開始喜歡戶外冒險,喜歡藉著爬樹或運動去挑戰自己的體能限制,而且可能會開始有受傷卻一點都不在乎的傾向。家長可以觀察看看孩子是否有忽略小跌打損傷疼痛的傾向。

這個階段的孩子們手長腳長,對自己四肢伸展範圍熟悉度不高,所以可能自己也在適應中,可能會開始一不小心就東撞西碰。

孩子們在這個階段對環境整齊清潔的敏感度也會降低。因為他們全心專注在內在的學習理解新事物,可能常會忘記物歸原位或是洗手之類的基本動作。

基本上這個階段的孩子,整個人可能會大幅粗心邋遢或拖拖拉拉起來。父母們可以觀察孩子們是否覺得整潔規矩是必要的行為,還是會讓他們分心的無聊動作?孩子們是否會因為專注在吸收理解眼前資訊而沒注意到自身周遭的混亂?

2. 與家庭分離的獨立需求(The need to separate from family):

家庭與學校這兩個社會環境已經無法滿足第二階段孩子的需求了。六到十二歲的孩子們渴望體驗更大的社群,會想去探索外面的社會與其他的世界。

父母們可以觀察看看孩子們對探索學校、家庭以外的社會環境的渴望,觀察孩子是不是開始在上學父母接送時自己獨立走得遠遠的。這個階段的父母們仔細觀察的話,應該可以常常看到孩子尋求獨立的表現,以及不想要大人跟隨去探索新地方的渴望。

3. 群體本能(Group Instinct):

第一階段零到六歲的孩子傾向獨自工作、與朋友一起平行地做自己的事(work next to a friend)。進入第二階段的孩子,則會開始渴望與朋友一起工作(work with a friend)。

第二階段的孩子渴望有意義的、興奮的團體活動。社群團體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於是六到十二歲的孩子們會開始形成小團體或黨派。

第二階段的孩子們也開始很重視社交規則,開始進行社交互動規則與角色認知的實驗。

我想起小學時班上的小團體,下課時女生總聚在一起嘰嘰喳喳地八卦尋求歸屬感,男生們總擠在一團聊體育講笑話或取笑女生。每天都在關心誰喜歡誰誰討厭誰的,那時候班上也開始出現大家會莫名排擠的小朋友,現在回頭想想實在是蠻殘酷的,了解這第二階段的群體本能心理需求後也可以了解到當初大家為什麼會這麼盲從了。

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有著與夠大的學生社群互動的機會,父母可以觀察孩子是否能在團體中一起與朋友工作研究持續整個三小時的工作週期。(蒙特梭利專注的工作週期是三小時,第二階段的孩子應該已經培養出可以持續專注整個工作週期的能力)

4. 道德發展(Moral Development):

六到十二歲的孩子們開始產生『了解自己』的需求,需要許多讓自己去判斷、分辨事理對錯的機會。

這個階段的孩子們會不停尋求社交環境中的正義與公平,開始渴望去分辨正確與錯誤的社會認知與社交行為。

我的確注意到小札克開始愛對他人態度下判斷註解,幾回小札克跟我提到說某某同學對他很壞,可是仔細問之下只不過是小朋友說了什麼,然後小札克覺得他一直故意騙人罷了。

老師特別說明,因為這階段的小朋友想像力蓬勃、開始有自覺心會注意到他人對自己的想法、愛社交實驗、又愛自己試著分辨邏輯判斷對錯,所以常常看到誰一個無心的動作,小朋友可能就會解釋出『他愛騙人』、『他對我很壞』、『他不喜歡我』的邏輯判斷。

老師建議家長們應該多鼓勵第二階段的孩子使用自己的判斷力去分辨社交正義。家長們對這階段孩子社交判斷的回應很可能會對孩子未來的認知與感受產生重大影響。所以老師們建議我們簡短誠懇地表達同理心,盡量傾聽,問引導性的問題、或是給予正面積極的建議。

如果孩子幾次一直抱怨同樣的社交問題,老師希望爸媽們能私下與老師溝通,這樣老師能夠對情況多加注意,適時加以引導。

(下圖被我折很皺的講義有一些父母如何回應的參考)

IMG_2693.JPG

父母們可以觀察孩子是不是會想自己找社交問題的解決方法,不想要大人插手。

這時候的孩子可能會常常丟出怎樣才是公平、怎樣才是正確的情境題。父母要注意自己的回答是不是有一致性。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可能會對父母回答中的不一致、邏輯中的破洞進而多加質問,勢必弄清楚邏輯真相。

5. 想像力(Imagination):

第二階段六到十二歲的孩子們會一直問一直問『Why』與『How』。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大特徵之一,就是對世界運作的道理充滿好奇心,而且開始有了理解世事道理邏輯的想像力。

六到十二歲的孩子是靠想像力在運作的。他們對具體感官圖像解釋的需求開始降低,他們開始能夠幻像故事、幻像經驗、幻像不同的因素會造成不同的結果。

『Touching for the younger child is what imagining is for the older one』,就像零到六歲的幼兒們靠感官碰觸去探索世界一樣,六到十二歲的孩子們是用想像力在探索世界的。 

也因此蒙特梭利的小學老師們常自稱『story teller』。教學中他們常常使用戲劇性『講故事』的方式去激發孩子對宇宙、歷史、地理、數學的想像力而產生內在學習興趣。不管是講史前時代生物進化史的『故事』,還是講巴比倫人如何為了計算河岸農地灌溉面積而研究出畢氏定理的『故事』,蒙特梭利小學老師們真的很懂得利用這階段孩子的想像力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6. 推理(Reasoning):

這第二階段的孩子有著強烈的暸解事理的需求。他們靠著蒐集小事件背後的因果邏輯,去拼湊出整個世界運行道理的大圖案。

第個階段的孩子們喜愛與朋友討論他們對事理運作的新發現。喜歡去蒐集事物、加以分類、上標籤的邏輯活動。

(突然想到我小學的時候果真莫名其妙開始想蒐集郵票、貼紙、乾燥花然後依大小顏色不同分類耶)

7. 抽象概念能力(Power of Abstraction):

第二階段孩子最大的特徵,就是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

相信大家都知道第一階段零到六歲的孩子們的最大特徵就是感官探索(sensorial),而第二階段六到十二歲的孩子們則靠著想像力去探索抽象的概念。

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能靠想像力寫作,靠想像力而非具體教材去運算數學,靠想像力去解決問題。

8. 解決大問題的需求(The need for BIG work):

第二階段的孩子會對解決大型問題感到興奮與驕傲。

老師們會希望引導孩子使用教具去自己驗證答案自行訂正,避免師長直接訂正給予正確答案。這階段的父母們可以試著觀察孩子是否對大型問題特別感到興趣,觀察孩子是否會想邀請朋友一起合作解決問題。

(突然想到蒙特梭利成績單一文裡六歲半的小札克真的就是超誇張的一直想挑戰超大型四位數運算題耶)

9. 責任感(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六到十二歲的孩子們學習駕馭著越來越厲害的想像力、抽象概念能力與道德感。他們開始能夠了解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環境可能會造成什麼影響。

孩子們在這個階段開始發展同情心與同理心,開始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父母可以觀察孩子是不是有著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傾向,是不是會對他人表現同情心,是不是會使用抽象的想像力去試著瞭解他人的感受。

10. 英雄崇拜(Hero-worship):

這個階段的孩子們會開始對崇拜的英雄人物,像老師、父母、比較大的孩子或其他偶像表現出誇張的敬重與愛慕。

最後,這個階段的孩子可能會開始不想多談在學校發生的事。

爸媽們在問孩子學校生活如何時,很可能會遇到孩子愛答不答的態度。

因為第二階段的孩子們開始產生自覺心,開始有漸漸強烈的自我意識,也開始會去注意環境中他人的反應。他們開始會像大人一樣,在被詢問時產生一種被擺在聚光燈下盯著看的不舒服或不好意思感。因為開始有自我意識,他們可能會開始擔心自己的答案正不正確,擔心他人對自己所言會有什麼感覺。

老師建議可以由父母開始聊自己當天發生的事情,像自己今天跟哪個朋友聚餐、工作上為了什麼project而感到緊張等閒事,孩子們也許比較會順著話題分享一些他們自身的經驗或感想。

另外,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討論事理概念方面或與時事相關的話題,所以也可以藉此類話題去增加親子間的對話頻率。

老師強調每個孩子都不同,有的小孩可能不管怎麼引導都不怎麼想回應。老師希望家長們在這方面可以多點耐心,不要逼孩子。專注在陪伴孩子、接受他們喜好的興趣上,盡量與孩子們聊他們想聊的事。

老師建議避免『今天上學好不好玩』、『午餐好不好吃』之類的是非題。講義上提到一些也許能幫助引導親子對話的開放式具體問題:

『今天有跟哪個朋友一起合作嗎?』、『今天午餐跟誰坐在一起吃呢?』、『今天下課時玩了什麼遊戲呢?』、『美術課做了什麼樣的project呢?』

因為我對小札克的小學暑期班真的充滿興趣,很想知道他每天都在做些什麼事,所以每天放學回家路上我都在練習問這種開放式具體問題。

舉例來說像...『你們今天農場課做什麼啊?』『打蛋。』『那是老師買給你們的蛋嗎?』『不是,是農場撿的。』『那你們是全部的小朋友都一起跟老師走到農場呢,還是只有幾個小朋友去撿蛋?』『是老師把大家分成兩批小朋友輪流走去農場的。』『那你們是去農場的冰箱裡拿蛋,還是去養雞的地方撿蛋呢?』『養雞的地方。』『那你撿蛋的時候雞在旁邊嗎?』『對,不過老師會在旁邊把雞引開,然後我們趕快去把蛋撿走。』『撿完蛋之後你們把蛋拿去幹嘛啊?』『拿回教室之後老師教我們怎樣打蛋才可以只把蛋白拿出來。馬麻妳知道怎麼打蛋才能只能蛋白嗎?不知道的話我可以教你!』

就像這樣問了六七個問題才拼湊出『今天農場課老師帶小朋友們輪流去農場裡養雞場從雞旁邊把蛋撿走,然後把蛋拿回教室去練習把蛋白分離的打蛋法』的資訊,小札克從一開始愛答不答的態度慢慢變成越聊越有興趣。

因為我們每天在車上都這樣聊天,找到機會我也會盡量跟老師閒聊看他們都在幹嘛,於是我漸漸拼湊出很具體的小札克在學校的新經驗,也因為這樣讓我可以問的具體開放式問題越來越多。而且因為真誠表現出我對小札克學校生活的興趣,他也比較不吝分享,也會比較興奮地聊起來。

這第二階段的孩子,自我獨立的心理需求越來越高,自我意識與心智想法的發展越來越強勁,於是爸媽『了解孩子』的任務也比較需要多花點心思,需要多下一點功夫去維持親子間的親密度與心靈聯繫度。

靠著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希望我能提供孩子真正需要的引導與陪伴。

所以這篇其實是為我自己未來幾年做的筆記,順便在這邊與大家分享!

IMG_1299.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布魯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